12月1日下午2:30,法学院“为商鞅正名:立场、目的与方法”讲座于JS328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王林敏副教授主讲,孙怀亮博士担任主持人,法学院一百余名师生参与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林敏指出,本次讲座的主题源自其对于“驭民五术”的思考,从而察觉到“商鞅污名化”这一严重现象。接着,王林敏以《商君书》为资料媒介,对“弱民”、“辱民”、“贫民”、“愚民”进行了详细阐释,并从现象、效果以及结果三个方面分析了大众对“驭民五术”的理解,从而导致了对商鞅的污名化。王林敏强调,“驭民五术”是一桩学术冤案,而网络中所谓对“驭民五术”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学术假货。这样的污名化商鞅是导致文化断根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后,王林敏解释了“为商鞅正名”的深层内涵。他指出,“为商鞅正名”是对学术的求真,即为“正本清源”。同时,对商鞅的评价应当客观全面,理应始终秉持“商鞅思想的二分法”,坚决反对学术栽赃、恶意亵渎的行为。之后,王林敏从华夏立场和民族自觉两个方面详细讲解了“为商鞅正名”的重要性。其间,王林敏还不时注重将“商鞅的污名化”和“教学体悟”相联系。
最后,王林敏分享了解决“商鞅污名化”问题的相关方法,并提出了下一阶段自身的工作规划。发言毕,孙怀亮也对本次讲座的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讲座临近尾声,王林敏对在场同学提出的问题一一作出了详尽解答。
本次讲座使同学们对商鞅以及《商君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也更加懂得了“学术求真”的重要性,对同学们今后端正学术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

撰写:刘聪
拍摄:刘钰杨、刘聪
审核:解艳林
编辑:解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