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清华简与子产铸刑书新说成功举办

122日上午,我院特邀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后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法学会法理法史研究会秘书长王捷于JS328开展“清华简与子产铸刑书新说”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李冬楠老师担任主持人,延续上场讲座的热度,观众们的热情有增无减。


王捷博士从“楚简的法史研究价值”“清华简与子产铸刑书新说”“楚简研究所需书目”三方面讲解了他的研究成果。他由对于“楚简”这一概念的界定引入,说明楚简的分类,并介绍了楚简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回归法律史视角,王博士由楚国司法制度引出楚简填补一手史料空白、重述法律史的重大意义。对于楚简的研究三个阶段为基点,王博士结合古人的漆器和棺椁等实例详述楚简的出土概况、成果等,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此外,围绕“三重证据法”这一指导思想,王博士强调了学问最重要的是问题而不是方法。针对重新审视“铸刑书”、重解何为“刑书”的研究主旨,他《子产》篇章相关内容引出子产“铸刑书”新议:对读《左传》。以《左传》中郑之“令”“刑”的历史渊源郑野与三邦之刑为脉络,列举了相关材料中“都鄙有章”以及“三邦之刑”与“铸刑书”之间关系的内涵。他还解读了“刑书”体例与内容新析,得出了倾向于认为《子产》篇不是“刑书”本身这一结论。最后,王博士从个人角度向我们解说了楚简研究所需书目,为同学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文献。

讲解环节告一段落,王博士怀着对于法律史沉甸甸的爱,以饱满的感情向同学们动情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从中折射出的研究的不易与渊博的知识积淀令人动容。李冬楠老师亦是有感而发,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比对了考古学与法学的相似性,即:重证据,并且以还原与再现真实情境为目标。在现场提问环节,同学们就历代所传的文献的真实性以及重塑历史的必要性同王捷博士进行探讨。王博士无限感慨,在现在所处的盛世,人们应该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事,而非有利的事,通过地下埋藏的东西重建中国法系的历史性地位。正是应了“没有意义才是最大的意义”所体现的理念。


 

此次讲座为对于法史研究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了方向,相信在王博士的指引和鼓励下,同学们定能继往开来,为构建我国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自信助力。